2015年,中国电影票房到达440亿,跃居全球第二。业内预计,今年的票房将突破600亿大关,进一步向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逼近。
从来文体不分家,这两年有志于推进中国体育产业化的创业者们,很多都愿意把中国电影当作一个类比对象,“在不远的将来,中国体育的产值肯定会远超中国电影。”而作为两者跨界融合的产物,体育电影也被视作两种业态是否成熟繁荣的标志之一。
体育电影的吸引力在哪里?
在近期举行的2016体育产业跨界峰会上,著名导演陈可辛意外现身。并在峰会现场透露了传记电影《李娜》的筹拍情况。
关于为什么拍李娜,陈可辛给出的答案是:我觉得她最有趣的是整个代表了年轻一代的态度,一种价值观,一种个人主义的东西,这是以前在中国从来没见到的,是最吸引编剧和我的一个东西。更重要的是李娜不只是这样(个人主义)的一个代表,她还代表了中国的未来。
中国体育过去讲一个举全国之力为国争光,所以类似《女篮五号》、《沙鸥》其中都隐约有“荣誉大过生命”的旧时期取向。细数中国电影史上的体育电影,总数不过五十部上下。商业电影的大闸打开,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体育电影的产出步伐,比如近两年的《激战》(拳击题材)、《破风》(骑行题材)。
而《李娜》的筹备,为近两年的体育电影补充上传记电影这一题材。
如何把体育粉丝转化成电影粉丝?
放眼海外市场,这方面已早有尝试。拿足坛的绝代双骄来说,梅西和C罗都先后推出了各自的传记电影。将球员自身采访、比赛场景、获奖瞬间、周边评价穿插剪辑,就能制作一部影片。
但放在国内,至少院线电影还不能这么拍。陈可辛导演用了很长时间去打磨剧本,跟李娜沟通,观察对方生活,但李娜本人并不会出现在影片中。影片女主角是汤唯还是其他人,至今仍是这部电影最大的营销点。
这背后有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,体育赛事和体育明星的IP运营尚不成熟。
体育电影的核心受众首先是粉丝群体。在国外,运动员背后有一整套公关团队,负责打理其形象塑造的事宜。但在国内,体育明星出现在大众视野主要依靠大型赛事,公众能记住的是他的成绩和金牌数,但却很难全方位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人。
不管是国际足联还是NBA、WTA都会有很详尽的对球员、对赛事、对服务的管理体系,而且这种体系每年都会更新。
体育的核心是情感,能让体育粉丝掏钱买票的驱动也是情感,从这一角度说,我国的体育产业尚属培育体育粉丝的阶段,IP运营任重道远。
从电影的角度,陈可辛的判断是,电影圈和体育圈都在热炒IP,但很多IP算不上真正的IP,很多尚处于“自以为是IP”的阶段。
可能的雷区是什么?
另一个问题是题材的转化。众所周知,足球是世界第一大运动,但是影视上最著名的体育电影却无关足球,美国历史最高票房的体育电影是2009年的《盲点TheBlindSide》,票房收入2.6亿美元,列历史总票房位第88名。
足球世界的传奇故事并不少,但出了类似《梅西》、《罗纳尔多》这样的纪录片电影,转化成剧情电影的却不多。不少人可能会想到周星驰的《少林足球》,但仔细说来,这部片子意在“少林”而非“足球”,严格说来并不能算足球电影。
体育视角和电影叙事存在天然的矛盾,是题材转化的难点所在。当然最为核心的还是人物故事和情节的塑造,这一定程度上又回到上文IP打造的议题。毕竟,体育面向观众,而电影面向全民。
未来趋势是什么?
在西方社会,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有成千上万的参与者和热爱者,这部分人自然会成为体育电影的天然观众。因此,体育电影作为电影本身的一个重要分支,有着广泛的受众和影响力。以预见的是,这将是我国体育由举国体制到全民体育转型的最终情景。
另一方面,影视作品反过来也能为体育项目培养受众,如今的80、90一代,不少人的儿时记忆里都有那部《足球小将》的影子,这部动画片几乎为足坛贡献了整整一代球迷。
体育产业娱乐化、休闲化是必然趋势,当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、成为人们的习惯消费方式,那时候走进电影院,看到诉诸个体奋斗和英雄梦想体育电影,也就是一种必然了。
上一条:免费使用学校体育设施成奢望
下一条:分析国外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